在季節轉換之際享用的「彼岸」牡丹餅和萩餅
佛教與日本本土信仰結合而誕生的「彼岸」文化
大久保老師為我們說明:「彼岸是起源自佛教的用語,但只有日本才有掃墓和祭拜供品的習俗,其他佛教國家沒有。」
相對於充滿痛苦和煩惱的這個世界「此岸」,得到開悟而到達的境界被稱為「彼岸」。彼岸一詞有開悟完成之意,而日本人似乎將「彼岸」與極樂淨土連結在一起。具體來說,對日本古有八百萬神明的自然崇拜和太陽信仰,與認為西方具有淨土的佛教西方淨土思想結合,於是太陽於正西方落下的春分之日和秋分之日,遂被視為是極樂淨土與現世距離最近的日子。
彼岸習俗的起源有諸多說法。其中一說如下:西元806年舉行的「彼岸會」為日本首次的彼岸儀式,而該種儀式似乎是當時的為政者們為以佛教作為治世手段所開始的。
大久保老師接著說明:「在貴族社會時代,彼岸明顯地具有佛教儀式的性格。其與祖先信仰的關係變深,則是在進入江戶時代,普及至庶民之後。」
日本自古以來即為農耕社會,隨季節變換交替會舉辦許多儀式活動。到了江戶時代,貴族和武家間的儀式普及至庶民之後,這些儀式遂與民俗節日──在神前供奉季節性食品並和家人或親戚一起享用──結合在一起。在彼岸期間進行祈禱,藉由神人共食加深與神佛之間的連結,使自己將來也能夠前往極樂淨土──彼岸的儀式逐漸變化成如同上述的解釋。此外不難想像,在農村社區中,透過村民們共享拜見祖先之日的年度活動,得以維持和加強從事農作所需的人際交流。
「順便一提,盂蘭盆節和過年是祖先回到人間的日子,但在彼岸期間,祖先不會回來,而是由在世的人們向祖先合掌祭拜而已。用比喻來說,就只是會面而已,兩者之間有著這樣的差別。」
自日本供品信仰誕生的牡丹餅和萩餅
對供品的想法也反映了每個國家的個性,中國和日本是不一樣的。對於日本人來說,供品是向神明祈求稻穀豐收之物,平安時代的貴族則將其作為佛教儀式予以形式化。白色食物被認為是純潔無垢之物而成為崇拜的對象,主要被當成供品的包括米、年糕、酒和鹽。
大久保老師說:「日本有偏愛粘稠食物的『年糕文化』。在中國,『餅』一字指的是用麵粉做成的食物,但日本人似乎喜歡使用白色且粘性強的糯米製作『年糕』,以作為最上等的供品。」
然而,製作「年糕」既費時又費工。另一方面,用稻米的粉製成的糰子雖然粘性稍弱,但容易製作。比起用木杵用力捶打製成的100%糯米製年糕,只需將糯米和稻米混合炊熟後壓扁的牡丹餅和萩餅,既簡單又容易製作,一般認為這就是牡丹餅和萩餅廣泛普及的原因。除了彼岸以外,牡丹餅和萩餅以前還用於祝賀分娩等並分送給附近鄰居。
此外,從紅與白的搭配中可以看出,不僅是白色,紅色亦是崇拜的對象,「紅豆」也是經常用於供品的食材。向神佛和祖先供奉的白色年糕和糰子被取下後,人們要食用時會沾上紅豆享用,一般認為這就是牡丹餅的原型。不僅在彼岸時期,牡丹餅以前也是祝賀時用來分送給他人的食物之一。
食用時期不限於彼岸時期的牡丹餅和萩餅
出典: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在日本各地都留下了人們於彼岸期間以外也食用牡丹餅和萩餅的記錄。
在『東海道名所之內 權太坂』(1863年)的第14代將軍家茂上洛的圖中,描繪著武士們受到茶館女性們招待牡丹餅和茶的景象。
「權太坂的圖中所描繪的是用黃豆粉製成的牡丹餅。此外,神奈川縣鎌倉的常榮寺在紀念日蓮的儀式時,會用牡丹餅來進行祭拜,即於9月12日製作大量的黑芝麻牡丹餅分送給訪客。這樣說起來,似乎有許多跟彼岸沒有關係的牡丹餅用途。而且餡料也不只一種。以前在庶民之間,比起萩餅,牡丹餅的稱呼似乎更為普遍。但近年來則多稱之為萩餅。」
牡丹餅和萩餅的差異
一説によると、こしあんがぼたもち、つぶあんがおはぎ
關於牡丹餅和萩餅的差異,根據地區不同而有諸多說法。
最常聽到的是起源自時令花卉的說法,春季的彼岸是牡丹的「牡丹餅」,而秋季的彼岸則是來自萩花的「萩餅」。
另外,也有一說為:用紅豆沙做的是「牡丹餅」,而用紅豆泥做的則是「萩餅」。這是因為紅豆的收穫時期是秋季,在秋季時紅豆外皮還很柔軟,所以餡料維持顆粒狀。而半年後的春季,外皮已變硬,所以將外皮去除做成紅豆沙,這樣的做法成了主流。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牡丹餅」是將8成糯米、2成稻米正常炊煮後製成,而「萩餅」只用稻米製成。
另外,雖然現在牡丹餅和萩餅給人「甜食」的印象較為強烈,但聽說以前的味道和我們的印象有所不同。
「白糖在江戶時代是貴重物品,因此一般認為以前的牡丹餅和萩餅是鹹味的。直到昭和40年代左右(1965~1974年),有些地區仍採用鹹餡料來製作。牡丹餅和萩餅的味道變甜,則是在人們可以購得白糖的明治時代以後。此外,餡料也開始採用紅豆以外的食材,口味種類變得豐富,則是進入近代之後的事。」
較久之前就開始使用黃豆粉做餡料。其他還有黑芝麻、青海苔、毛豆泥等各地偏好的口味。
牡丹餅和萩餅是自古綿延傳承下來而深受人們所喜愛的一種飲食文化。在彼岸時期,請一邊想像締造了傳統的祖先們一邊品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