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嘗五節供「三月三日、上巳之節供」
每逢上巳節人們習於食用菱餅及蛤蜊湯等以示慶祝,在五節供當中,上巳節的節慶佳餚尤以色彩繽紛者居多。本次我們便訪問到一般社團法人和食文化國民會議理事的大久保洋子女士,請她談談各樣節慶餐食的意涵以及上巳節的淵源由來。
融合中國、日本消災解厄的傳統習俗,演變成為祝賀小女孩成長之日
中國的上巳節是在3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十二支的巳之日)進行被稱之為「祓禊」的除厄習俗而來,到了西元三世紀左右,該習俗被定在農曆三月初三舉行,並逐漸演變成一種消災解厄的傳統儀式。
另一方面,日本自古即有將紙張或薄木片剪成人形,以此撫摸身體病痛之處,而後流放至河川的除厄習俗――「人形流」。該除厄儀式非於特定時期舉行,而是一種日常生活行事。隨後,上巳節傳入日本成為宮廷儀式後,衍生出了特殊意涵,遂形成下述的習俗:家中如有孩子出生,需於一定期間內妥善保管紙人,到了孩童3歲左右時才流放河中。
嗣後,為了長期保管,紙人材質即由紙張改為布料,接著演變成為布偶般的物品,然後逐漸變化成為現今常見的豪華雛人形娃娃。過去普遍認為,人偶外觀愈豪華則消災解厄的效果愈高,但進入江戶時代之後,開始有人認為將豪華的雛人形娃娃流放水中不免可惜,於是轉變成為現今節日結束便將其收起的風俗習慣了。
「過了3月3日便將人偶收拾起來應該是流放紙人這種習俗的延續吧。將事情收拾好亦帶有女兒順利出嫁之意,這種江戶百姓的想法實在是創意十足而相當有趣啊!」大久保小姐如是說。
此外,大久保女士也為我們解說了上巳節是如何演變成為女兒節的緣由。
「原本上巳節係慶祝家中孩童平安成長的節日,不分男女。雛人形娃娃亦是採男女一對的形式,基本上並不是僅為小女孩招福去厄。然而,在端午節成為男孩節,擺放武士人偶或懸掛鯉魚旗等習俗深入家家戶戶之後,上巳節便成為小女孩專屬的「雛祭」,擺設雛人形娃娃的習俗於是在民間普及開來。西元1800年左右,江戶(東京舊稱)更出現了人偶市場。江戶的十軒店(Jikkendana:現日本橋往今川橋道路一帶的地名)最為知名。據說在家中擺設壯觀豪華的五層雛人形娃娃等,則是在明治時代以後才開始盛行的」。
上巳節的節慶餐食「草餅」與「白甜酒」
五節供各節日定有應節的花卉、糕餅及酒品。上巳節的花卉有如「桃花節」名稱般,以桃花為應節花卉,因此過去也飲用以桃花浸漬而成的桃花酒。然而到了江戶時代,酒廠「豐島屋」於上巳節時期發售了白甜酒之後,由於白甜酒大受歡迎而逐漸成為上巳節的應節酒品。
糕餅部分則有草餅及菱餅。
「舊時草餅採用鼠麴草製成。鼠麴草又稱Hahakogusa,漢字寫作母子草。江戶時代之後原料雖改成艾草,然而草餅當中蘊含母親對孩子的期盼之心卻是延續不變的吧!」。
至於菱餅,現今常見的多為以紅色、白色、綠色糕餅由上而下依序疊製而成者,但據說至江戶時代為止,菱餅僅為白色、綠色的雙色糕餅,進入明治時代之後才加入了紅色糕餅。糕餅顏色的順序在江戶時代也與現今有別。由於白色代表大地、綠色代表新芽嫩葉,因此當時的菱餅是在白色糕餅上疊上綠色糕餅而成的。
上巳節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與傳統習俗
除了糕餅與酒品之外,上巳節仍完整保存了多種多樣的飲食文化,包括散壽司、雛霰以及櫻餅等多彩繽紛的節慶料理。對此,大久保女士表示,這些料理應該都是為了讓孩童開心享用而凝聚巧思所製成的。
其中一道便是蛤蜊湯。雛祭適逢於海濱撿拾貝類的時期,故貝類料理可是上巳節不可或缺的應節佳餚。蛤蜊的貝殼僅得與成雙成對的貝殼相合,因而代表著祈求覓得天作之合的另一半,獲得幸福的心願。
另一方面,隨著地區不同也能見到各式各樣不同的傳統習俗,例如在岐阜縣山區及愛知縣三河地區等地,會舉行被稱之為「Gandouchi」的慶典活動,孩童們挨家挨戶地叫喊著「給我們看雛人形娃娃」並索討零食甜點。流傳於埼玉縣小鹿野町河原澤地區以及隔著一座山頭的群馬縣上野村乙父地區的「御雛粥」,更獲列為無形民俗文化財產。御雛粥是兒童們在河濱一面享用就地炊煮的米粥,一面慶祝上巳節的儀式,其被視為保存了孩童們在戶外共同炊煮遊玩之野遊習俗的寶貴傳統活動。
上巳節正逢百花綻放,新季節之開端。即使節慶活動內容不斷變遷,並因地區而有不同的飲食習俗,但在這一個特別的日子裡,象徵父母祈求子女健康成長的心願卻不曾有過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