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嘗五節供「五月五日、端午之節供」

端午の節供
五月五日是「端午之節供」,現今亦被定為國定假日的「兒童節」。在這天各個家庭都會擺飾五月偶人或懸掛鯉魚旗,是一般為人所熟悉的慶祝男孩健壯成長的日子,是本來有五節供之稱的節慶活動之一。

這次就五節供在日本普及的背景,及以往各地如何慶祝節供之一的端午之節供,訪問到一般社團法人和食文化國民會議理事大久保洋子女士。

盛行於太平之世,平民百姓為主角的節慶活動

五節供指的是一般所稱的包括一月七日「人日之節供」、三月三日「上巳之節供」、五月五日「端午之節供」、七月七日「七夕之節供」,及九月九日「重陽之節供」等五大節供(五個傳統節日)。

五節供起源自中國的傳統節慶活動,原本根據視奇數為不吉利的中國陰陽思想,在日曆上將重複奇數之日視為「多災之日」,以此為不宜外出之日。當這種思想傳到日本時,透過引進日本的文化與習俗,加入驅除厄運的要素,成為日本慶祝季節變化轉折點的獨特節慶活動而廣為流傳。
「節供」一詞被用來代表供奉的食物。

『承安五節繪』 出典: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承安五節繪』 出典: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五節供據說是於奈良與平安時代傳到日本,當時是以貴族為主的宮中節慶活動。後來,武士成為政治的中心後,仿效貴族的節慶活動因而在武士之間廣為流傳。

到了江戶時代以後才廣泛普及於平民百姓之間。其開端為德川幕府將一月一日的元旦,連同五節供制定為國定假日。此時,據說「人日之節供」原本定於一月一日,但因一月一日已普及為迎接新年的「元旦」節慶活動,而改為一月七日。

『十二ヶ月の内 九月 縁日の菊』 出典: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十二ヶ月の内 九月 縁日の菊』 出典: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大久保女士表示:「進入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持續穩定的統治,雖然也曾發生災害與饑荒等災難或身分階級劃分,但仍然維持了長達200年以上的和平局面。至於為何幕府會制定五節供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有可能是在町人文化大放異彩的情況下,幕府想和平民百姓共享節慶活動,謀求人民福祉政策的意味濃厚。」

之後到了明治6年(1873年),根據明治憲法重新制定國定假日後,五節供雖然不再是國定假日,但於各地的節慶活動當中,有部份已被融入於日常生活中,在明治時代以後民眾仍然繼續慶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昭和23年(1948年)制定國定假日法,僅將五月五日重新定為國定假日「兒童節」。

據說,節慶活動之所以如此普及於民間是因為五節供的時期與種植稻米的時期重疊,容易被當時過著以種植稻米為主的生活之平民百姓所接受。而另一方面,在很多地區,與稻米種植有關的其他慶祝活動早已根深蒂固,五節供仍未普及,大多依然保留著以往的節慶活動。

「對於平民百姓而言,節供這天是慶祝擺放特殊食物的節日。我想這可能是江戶時代民眾平常過著飲食樸素的生活,藉由在節供等節慶活動時享用珍饈美饌,以補充平常攝取不到的營養。對於民眾而言,能夠吃到難得少見的珍饈美饌的日子,想必是令人引頸期盼的。」

從驅除厄運的慶祝活動,到慶祝男孩健壯成長的慶祝活動

菖蒲湯

五節供之中,目前於日本人生活中最為普及的應該就是「端午之節供」吧。

中國自古以來的節供文化均與相應的季節花卉有關聯,「端午之節供」又別稱為「菖蒲(shobu)之節供」。於是作為驅除厄運的慶祝活動之一環,從前會將菖蒲浸泡於酒中作為藥酒飲用,在屋前掛上菖蒲作裝飾,或是泡在菖蒲湯裡等,以去除疾病和消災解厄為目的使用菖蒲。

然後,不知從何時開始,由「shobu」這一詞語讓人連想到同音的「勝負(shobu)」或「尚武(shobu)(崇尚武力)」,到演變成慶祝男孩成長的慶祝活動,然後廣為流傳。在以武士為主角的時代,開始擺飾繪有武士姿態與合戰情景的「武者繪」,和繪有起源自中國故事的消災除厄的神明「鍾馗」等旗幟。

江戶時代以後,平民百姓成為文化的中心,「鯉魚」因其逆流而上的勇猛姿態,進而深受平民百姓們的喜愛,「鯉魚旗(koinobori)」自此誕生,並被人們廣為用來懸掛。據說五月偶人也是在江戶時代普及於平民百姓。

「端午之節供」 必吃糕點「粽子」及「柏餅」

端午の節供を代表する食べ物p@

「粽子」及「柏餅」是「端午之節供」的代表食品。

粽子的歷史悠久,據說在奈良時代使用名為茅萱的葉子,包入搓揉了白米粉餡後,用蒸煮或水煮的方式烹調然後品嘗。

另一方面,民眾是到了江戶時代才開始吃柏餅的。聽說當時餡料裡面原本放的是鹽餡,但隨著砂糖於江戶時代後期開始普及,因而將內餡由甜餡料改為味噌餡。

端午の節供を代表する食べ物「柏餅」

大久保女士還提到:「即使是名稱相同的食物,隨著時代不同使用的食材與做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如果問到我們現在吃的是否與當時吃的料理相同,我想那一定是不同的。現代人若是吃了當時的料理,也許不會認為那是珍饈美饌。」

各地相傳的「端午之節供」料理種類變化

『東都歳時記』(1838年)に描かれた端午の節供 出典: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東都歳時記』(1838年)に描かれた端午の節供 出典: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根據記載江戶時代全年慶祝活動的文獻《東都歲時記》,可以得知江戶的城鎮於「端午之節供」品嘗粽子與柏餅兩種糕點。

一般說來,關西地方有較多地區傾向於製作粽子多於柏餅,而關東以北則是有較多地區傾向於製作柏餅多於粽子,據說在採收不到柏葉的地區,經常使用「山歸來」(別名菝葜)或笹葉、蘘荷、朴葉、油木等葉子。

端午の節供に食べられる「しばもち」と「いびつ餅」

大久保女士表示:「一般相傳『柏餅』一詞普及也有由來,自古以來柏葉被用來取代食器,『柏」』這一語詞代表了食器整體。而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我們身旁周遭的許多葉子中,能夠用來食用的葉子在長久的歷史中早已經決定了。例如,櫻花的葉子與紫陽花的葉子雖然相似,但紫陽花的葉子卻無法像櫻餅一樣用來食用。傳聞紫陽花的葉子有毒。先人的智慧的確令人驚訝。」

日本各地有使用各種不同的葉子製作而成的糕餅與麻糬,光是在「端午之節供」品嘗的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種類變化。

新潟の笹団子

新潟的笹糰子

在新潟吃到的是使用笹葉代替柏葉製作的「笹糰子」。據說笹葉具有防腐與防止乾燥的功效,從以前就被用來包裝保存食糧與攜帶食糧。

現今已成為一整年著名的伴手禮糕點,根據在江戶時代記載有關越後國長岡領的史料,粽子與笹餅被用來作為「端午之節供」時的饋贈品,到了今天在長岡地區三角粽子與笹糰子均為「端午之節供」的必吃糕點。

鹿児島のあくまき

鹿兒島的鹼水卷(AKUMAKI)

在鹿兒島「端午之節供」不吃柏餅,而是吃用青竹皮包成的名為「鹼水卷」的粽子。

由於這款糕餅是放入鹼水燉煮製作,餡內呈琥珀色,散發出硫磺般的獨特風味,在吃的時候淋上黃豆粉與黑蜜。現為代表鹿兒島的鄉土糕點之一。

此外,除了糕點以外,每個地方都有「當季」的山珍海味,也有許多地區擺放作為「端午之節供」慶祝活動的食物,透過深入瞭解節供料理可以一窺該地區的文化與歷史。

大久保女士告訴我們:「目前食物的流通型態已經轉變,可以感覺每個地區的飲食文化逐漸螁色走下坡。如果不瞭解為何在節供之日品嘗這道料理具有的文化背景,那會讓人有種只要品嘗喜歡吃的東西不就好了的觀念。並不是認定哪一種是好或是壞,先具備為何那種食材會被拿來食用的知識後,然後再去做選擇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嗎?」

以每個地區的飲食文化為背景獨自發展出來的節供料理,下次在「端午之節供」時,不妨重新將地方流傳的節供料理端上桌品嘗吧﹗

Writer : SAKIKO FUJIMURA
 / 
Photographer : CHIE MARUYAMA
*刊登在網頁中的部分圖片,是由受訪者或受訪單位所提供。

一般社團法人和食文化國民會議 (簡稱:和食會議)

地址 東京都台東區東上野1丁目13-2 成田第2大廈4樓B
受理時間 平日10:00-17:00
URL https://washokujapan.jp/

※上述內容為採訪時之資訊。有關最新資訊請洽詢各店鋪。

シェア
ツイート

Related Posts

RECOMMEN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