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灣式地形孕育出「形形色色」的海濱文化
孕育豐饒漁場的谷灣式地形
岩手縣大船渡市三陸町的綾里地區,便是受惠於谷灣式海岸的地區之一,其擁有6個漁港。人口比例中,本人或家人從事漁業活動的比例達六成以上,是個與大海一同發展的漁夫小鎮。
綾里地區當地全年從事著各式各樣的捕魚活動,除了岩手縣的主流漁獲──裙帶菜、帆立貝、海膽、鮑魚之外,還有淡菜、秋刀魚、鮭魚、海鰻等,可捕撈到種類繁多的海產。
「大船渡的大海有趣之處,在於各海灣入海口的文化因地而異。生產者位於各地,捕獲的魚不同,堅持之處也會有所不同。」捕帆立貝的漁夫佐佐木淳先生如此說道。他在面向越喜來灣的小石濱養殖名為「戀濱帆立貝」的品牌帆立貝。
原為山谷地形,因受到海水注入而形成谷灣式海岸,由於一離開岸邊後,水深就會立即變深,據說很適合從事「耳吊式」養殖,此種方式不會混入沙子,且能培育出漂亮帆立貝外形。此外,由於含有大量森林養分的河川注入海中,故會生長出許多浮游生物(帆立貝的餌),亦是此地形的一大特色。
堅持少量、高品質的品牌帆立貝
即使是在豐饒的漁場培育帆立貝,一旦幼貝數量過多,而作為餌的浮游生物有限,每顆帆立貝就會長得不好。因此,從佐佐木淳先生的上一代開始,便配合著漁場的能力,限制著養殖數量。
佐佐木淳先生向我們談到:「在距今約40年前,漁業同好經過互相討論之後,訂下了各自在1年內可捕撈的帆立貝數量。為了讓帆立貝的品質更佳,漁業同號統一了步調。多虧這個規定,『戀濱帆立貝』貝肉肥大,凝縮了鮮味,也成長為在首都圈亦獲好評的品牌。」
雖然「戀濱帆立貝」很快地成功打造出品牌,然而過往將漁獲批發至市場,統一作為「三陸產」漁獲來販售的方式,卻不太能發揮其優勢。
佐佐木淳先生表示:「難得在小石濱懷抱堅持培育出帆立貝,但卻不能傳達給消費者,讓人感到很焦慮。」因此,在距今約12年前,開始直接由海濱配送至消費者手上。在當時的水產業界中實屬異例,不僅消費者,也在生產者間引起頗大的反響。
以生產者觀點傳達漁業魅力的新媒體
而在2015年9月,綾里地區含小石濱在內的6個漁港共同展開了新措施。那就是由生產者發聲的媒體「綾里漁協美食報」。
「綾里漁協美食報」的主編是由綾里漁業協同組合的佐佐木伸一先生擔任,他也告訴我們對於創刊的想法。
「12年前佐佐木淳先生等人挑戰從產地直售帆立貝時,學習到藉由串聯起生產者與消費者,會令人覺得驕傲且有成就感。雖然震災將一切都化為烏有,又得從零開始,然而去年『東北美食報』的代表高橋先生來採訪了戀濱帆立貝,我們又藉由SNS(社群網路服務)與讀者們有所串聯。讀者之中也有人來到海濱,直接與我們見面,甚至幫我們製作了綾里漁協的粉絲頁。在上頭除了「開動了」和「感謝款待」之外,也收到了「如果能再如此這般就好了」等率直的意見,也讓我們注意到許多來自生產現場以外的聲音。由於希望能讓其他漁夫也能感受我們透過『東北美食報』所體驗到的感動,因此便決定製作綾里漁協的『美食報』。」
據說「綾里漁協美食報」是預定以生產者觀點,原汁原味地傳達漁業的魅力與現狀。佐佐木伸一先生表示:「除了海濱故事之外,也想讓讀者知道漁業少為人知的二三事。」於創刊號的發送作業時,也從讀者中召集了志工前來進行包裝作業,舉辦了「出貨祭」活動。這種將至今鮮少浮上檯面的漁業生產現場娛樂化的嘗試,未來將持續拓展漁業的可能性。
亦有可體驗海濱文化的觀光據點登場
聽說有個景點可以享受到佐佐木淳先生毫不妥協培育而出的「戀濱帆立貝」,我們便前往三陸鐵道南谷灣線的戀濱站。一下月台,木製的開放式甲板便躍入眼簾。取名為「帆立甲板」的這座建築物,是由震災時召集清潔大海志工的潛水員們所建造,是戀濱站的觀光據點,訪客可在此一邊於戶外烤肉,一邊與在地社區居民或漁業人士進行交流。
我們在眼前就是小石濱遼闊景致的甲板上,享用了剛烤好的「戀濱帆立貝」。在幾乎有成人手掌般大小的碩大貝殼上,有著頗為厚實的貝肉,份量沉甸甸的。「小石濱的帆立貝不加任何調味料,直接享用的吃法是最棒的!」佐佐木淳先生如此說道。豐滿Q彈的貝肉散發出海岸的香氣,其恰到好處的鹽分提出了鮮味。
在帆立甲板,除了戶外烤肉之外,也會舉辦由漁夫主講的剝帆立貝、剝海鞘講座,以及養殖作業體驗等。偶爾會有三陸鐵道的列車緩緩經過,和煦平靜的風景充滿了抒情感,是可透過五感來感受海濱文化的地方。
谷灣式海岸孕育出形形色色的海濱文化,相信今後也將繼續散發各富個性的魅力,讓消費者為之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