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嘗五節供「一月七日、人日之節供」
這次我們便向一般社團法人和食文化國民會議理事大久保洋子女士請教了關於這樣的疑問,以及人日節的由來。
日本與中國文化融合而成的「人日節」
有人認為,由於在1月1日這個於1年之中對日本人而言最具特殊意義的日子舉行迎接新年活動已非常普遍,所以人日節才會變成1月7日而不是重日。不過,大久保女士表示:「其實不只是如此」並且說明了理由。
據說人日節是仿照中國的習俗,從元旦到1月8日的每一天,分別占卜「雞、狗、羊、豬、牛、馬、人、穀」。記載著六世紀時期中國中南部荊楚地方風俗的《荊楚歲時記》裡便寫道:「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這是闡述在人日節當天將七種嫩菜煮成羹來吃,藉此保佑一整年無病痛的民間習俗。
有別於這樣的中國習俗,日本於1月7日則會在朝廷裡舉辦被稱為七日節會的宴會。節會指的就是節日時在朝廷舉行的宴會,主要包括1月1日的元日節會、1月7日做為七日節會的白馬節會、1月16日的踏歌節會、5月5日的端午節會、11月的豐明節會等五節會。相傳七日節會始於奈良時代從1月7日起連續舉辦多天的宴會,宮廷裡則以白馬節會做為七日節會的官方活動。這是因為據說只要在年初看到7匹白馬,即可消除一整年的邪氣,此於中國的《禮記》中也有記載。
同時,日本從平安時代起便會在這個季節採摘嫩菜。《小倉百人一首》中就有據說是光孝天皇於皇子時期吟誦的詩句「春野摘若菜,只為獻君嘗」,而平安末期的史書《扶桑略記》裡也有「宇多天皇寬平八年閏正月六日有宴會」等關於採摘嫩菜的敘述。
原本朝廷即有在元月的子日(屬於十二支當中「子」的日子)獻上嫩菜的「供若菜」活動,後來該活動逐漸被訂於1月7日舉行,「供若菜」在平安時代中期於貴族社會裡相當盛行,《枕草子》裡亦載有其景況。
如上所述,無論是中國習俗裡的羹,還是日本習俗裡的採摘嫩菜,都有著「把突破冬季積雪而長出來的嫩菜生命力攝取到體內,藉此消除邪氣」這般意義存在。由於具有這樣的共通點,兩者便以文化之姿融為一體,成了宮廷的慣例活動。
人日節的節日餐「七草粥」
就算對「人日節」這個名詞不熟悉,應該也有許多人一聽到1月7日就會聯想到「七草粥」吧。可是,上述習俗的飲食文化裡,中國吃的是名為羹的湯品,日本則是吃嫩菜。那麼為何後來七草粥會成為人日節的節日餐呢?這跟原本是宮廷活動的人日節於江戶時代普及到庶民之間有關。
大久保女士說:「現在的日本人覺得粥是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吃的,不過對江戶時代的人們而言,把冷飯煮成粥卻是很平常的吃法。因此,在新年期間為了讓暴飲暴食的胃腸得以放鬆休息而在粥裡添加當季的嫩葉,我覺得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攝取方式了。」
接著她表示,七草粥以人日節的節日餐之姿深植人心後,其製作過程也逐漸化為一種儀式。
「到了江戶時代的中、後期,七草粥的製作已經變成一種帶有儀式性質的活動,由一家的棟梁身穿正式禮服,備齊7種嫩菜以及菜刀、砧板等7種烹調用具,一邊唱著囃子言葉(炒熱氣氛的短歌)一邊切嫩菜發出咚咚聲。」
儘管各地略有差異,不過「七草薺,趁唐土之鳥飛來日本前,○○○※」之類的囃子言葉在日本全國都廣泛流傳著。
※○○○的部分有各式各樣用詞,例如「亢觜斗張」、「敲響七草驅趕掉」、「嘶咚咚咚」等等。
各地有差異的不只是囃子言葉而已。現在一般認為加進七草粥的是芹菜、薺菜、鼠麴草、繁縷、寶蓋草、蕪菁、白蘿蔔,但七草湊不齊時,江戶時代有用1~2種來製作的情況,據說也有些地區是向七草商人購買薺菜後再添加小松菜或白蘿蔔。
各地區加進粥裡的食材有不同特色,譬如東北地方會加進馬尾藻(一種海藻)、串柿(一種柿子);廣島縣和熊本縣則有把麻糬加進七草粥裡吃的文化。
最後,針對加進七草粥的嫩菜,大久保女士告訴我們:「『鼠麴草』又稱為『母子草』。在新年之始為小孩除厄並祈求健康的活動當中,使用會讓人聯想到親子的母子草,豈不讓人非常感動。」
1月7日的人日節,不妨就試著將七草粥端上餐桌,為身邊的人祈求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