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聲音」採撈當季的蜆
自古流傳的「籃竿手採漁法」
從東京出發,駕車駛上高速公路,約2 小時車程便可到達涸沼。在眼前等著我們的是以遠方的筑波山為背景,一片碧綠廣闊的湖水,令人讚嘆的絕倫美景。湖上漂著近100 艘如一寸法師般將長竿插入水面的木舟,僅有微微的風聲吹過,偶有疑似採蜆所發出的「叮鈴叮鈴」聲,在柔和的美景中低低響起。
「涸沼的專業採蜆漁夫共有240 人。為了防止濫採,限制了有權採撈的人數,現在還有許多人候補中。」迎接我們的人,是擁有10 年採蜆資歷的古橋政道先生。 據說為了守護資源,採撈的規定相當嚴格。採蜆時間僅限早上7 點至11 點,採撈量限制為100 公斤,而且直徑在12 公釐以下的蜆不可採撈。
為了一探木舟上所進行的作業,我們與正要展開採撈作業的古橋先生一同搭上小船。涸沼的蜆乃是以自古流傳下來,現今相當稀見的「籃竿手採漁法」來採撈。 完全不倚靠船外機引擎等動力,使用一種附有籃子的長竿,名為「籃竿」(KATTAA)的工具,從船上插入湖底。利用潮水的流動和風力慢慢移動小船,靈巧地以籃竿將棲息於湖底沙上的蜆採撈上岸。
才一轉眼的時間,古橋先生就已採撈到大量的蜆,乍看之下是簡易又單純的作業,但需經過長時間的磨練才能有如此純熟的技術。古橋先生說:「試看看就知道很難了。潮水的流動太強也不行,沒流動也不行,要配合小船的搖晃狀況,靈活運用體重和長竿的彎度。太用力的話,連沙土也會被挖起來,竿子會變得很重。」而且最難的是,雙眼完全看不見湖底世界。「不只無法掌握哪裡有多少蜆,也不知道蜆是否確實進到了籃子裡,所以很辛苦。」在這種情況之下,古橋先生仰賴的是從湖底沿長竿傳來的「叮鈴叮鈴」聲。據說當長竿順利插入土和蜆之間的縫隙,只有蜆進到籃子裡時,蜆殼會彼此磨擦碰撞而產生「叮鈴叮鈴」聲,這清脆的聲響會從湖底透過圓柱狀的竿子傳到耳裡來。古橋先生說明這個聲響的重要性:「據說自古以來,涸沼的蜆便是靠聲音來採撈的。持續做個幾年後,就能學會只靠聲音來掌握5 公尺下的湖底景色,判斷蜆的數量有多少。」
堅持的,是蜆的鮮度
沼的採蜆漁夫之所以特別堅持採用如此樸實的漁法,理由還是在於想保有蜆的鮮度。古橋先生說:「使用船外機引擎的動力及大型的籃子,一口氣撈至湖底的作法的確比較有效率,但因蜆會伸出舌頭潛入土中,若以機器強行捕撈,會讓蜆受到驚嚇。」以機械捕撈,不但會傷到外殼,也會給蜆帶來壓力,變得無法吐沙。涸沼的蜆之所以能長時間維持新鮮,正是因為漁夫使用自古流傳的手工漁法,細心採撈之故。
上岸後則是篩選作業,要從滿滿一籃堆積如山的蜆中,挑出垃圾和死蜆。在涸沼,接下來的作業一般會由夫妻共同完成。古橋先生也是與妻子真由美女士一同,每天花2 小時來篩選蜆。去除垃圾時還可以仰賴機器作業,但要辨別出死蜆,靠的還是已從事此業10 年,真由美女士的老道經驗。由於外殼都相同,從外觀無法判別蜆是生是死,此時同樣要仰賴「聲音」。兩手抓滿蜆,使其依序落在石台上,靠蜆落下時的聲響來判斷。據說死掉的蜆肉身單薄,殼中的空洞增加,聲音會比較輕。真由美女士會一次撒下10〜15 個蜆,然後在瞬間靠聲音辨別出死蜆。外行人絕對分不出來,幾乎堪稱魔術。
由於東日本大震災的影響,地形改變,涸沼的水深下沉了30〜40 公分。潮水的流動比以前強勁,因此採蜆也需要更高的技術和體力。古橋先生讓我們看了他的手,因每天用力握著竿子,長期磨擦之下逐漸腫大,脹得像棒球手套一樣。儘管如此,古橋先生依然深深地為採蜆的奧妙而著迷,表示自己要持續採蜆直到身體無法動彈為止。
古橋先生笑著說:「總之,做這行很快樂。自己的直覺有時很準、有時不準,每天都不一樣。每次採撈都會稍稍改良工具,或是稍微變換漁場,付出努力後,都會帶回好結果。」
在採訪的回程上,我們到涸沼的餐館「魚船」享用了蜆湯。涸沼的蜆個頭飽滿,甚至會讓人誤認成花蛤。
或許是因湯汁很多,濃厚又深沉的滋味充滿了口中。利用去殼的蜆所做的佃煮,大塊的蜆肉口感十足,讓人不禁上癮。
透過人類細膩的技術與踏實的態度,將大自然孕育出的極品食材,送上各位的餐桌。
涸沼的採蜆作業,似乎也讓我們稍微窺見了傲視全球的日本飲食文化。